孟加拉国达卡大学美术学院的学生于2023年2月14日放置了一尊被胶带封住嘴巴的泰戈尔雕像,抗议孟加拉国政府。
3.雕像头部和身体分别在苏赫拉瓦迪公园的不同地方被发现,雕像被亵渎和损坏。
5.尽管泰戈尔雕像被用作抗议象征,但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和泰戈尔在国家认同构建中的作用仍值得关注。
2023年2月14日,达卡大学美术学院的一群学生放置了一尊罗宾德拉纳特·泰戈尔的雕像,雕像嘴巴被胶带封住,手中拿着一本获得诺贝尔奖的《吉檀迦利》,书上钉了一颗钉子,以此抗议孟加拉国政府。
起初,不清楚是谁拿走了它。现场出现了一条横幅,上面写着:“泰戈尔失踪了”,这明显是在暗指近期的失踪案件。 然后,达卡大学官员宣布,PG电子下载他们移除了雕像,因为在他们看来,雕像歪曲了泰戈尔的形象,并且作为一件艺术品质量低劣。他们表示正在调查是谁最初放置了雕像。第二天,雕像的头部和身体在附近的苏赫拉瓦迪公园的不同地方被发现,雕像被亵渎和损坏。一些学生将碎片重新粘合在一起,并将其重新安装在原来的位置,并附上了两个标志:“在祈祷的幌子下,我们却对你视而不见”,这是他的一首歌中的一句歌词,以及“废除《数字安全法》并结束所有形式的审查制度”。
首先,为什么泰戈尔的形象会被歪曲地展示为抗议?为什么《吉檀迦利》被钉了一颗钉子,而当时在文人墨客中,这本书被认为是一部代表孟加拉文学的开创性文本?
甚至在这些问题能够被充分阐述之前,雕像就被“拿走了”——几乎像时钟一样准时,似乎展示了被抗议的政治表达的极限。移除雕像又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。谁决定什么构成艺术?这种展示是否违反了大学关于公共装置的规定?为什么当局似乎要将其摧毁并丢弃在苏赫拉瓦迪公园,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存放在某个地方?如果它真的违反了大学规定,那么修复后的雕像后来又是如何被允许保留的呢? 尽管人们可能会批评将泰戈尔雕像用作抗议象征的具体方式,但“在祈祷的幌子下,我们却对你视而不见”这一标语确实有其真实性。正如杜塔和罗宾逊在《多面人》一书中所指出的,泰戈尔在印度几乎被当作神灵一样被极度崇拜——他的歌曲和戏剧在重大活动中经常被表演。但目前尚不清楚他是否真的被大众接受,甚至被大众完全理解。
尽管他的作品确实很受欢迎,但他往往被认为同样难以理解,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泰戈尔的散文和诗歌所具有的正式、风格化或被认为“晦涩”的孟加拉语。杜塔和罗宾逊的话再次应验:“他在孟加拉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——然而他却迷失了。”
罗宾德拉纳特仍然是孟加拉国的一个重要人物。这位孟加拉博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反对英国的斗争以及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孟加拉国民族主义运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。他的诗歌和歌曲充满了爱、精神和自由的主题,激励了东巴基斯坦的孟加拉人,并促成了对自决权的要求。尽管孟加拉国的成立是在泰戈尔去世很久之后,但任何熟悉孟加拉国及其文化的人,都知道他的诗歌和歌曲在庆祝我们的遗产方面是多么重要。
这种现象背后有其历史原因。PG电子下载罗宾德拉纳特的歌曲在当时的东巴基斯坦(后来的孟加拉国)象征着抵抗,当时巴基斯坦军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禁止其表演。禁令使泰戈尔歌曲以及泰戈尔本人成为了颠覆性的象征。在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潮时期,泰戈尔歌曲以及其他诗人如纳兹鲁尔的作品一起,成为了公共平台上表达民族自决的流行方式,歌曲如“哦,我的祖国的土地”“打破墙壁”以及当然还有“我的金色孟加拉”。这些公共表演强化了适合孟加拉国的世俗孟加拉民族主义观念。“我的金色孟加拉”在独立斗争中成为了一个强大的象征,并在1971年被独立的孟加拉国采纳为国歌。
东孟加拉也是罗宾德拉纳特的想象之地。正如帕卢米·萨哈所写:“在泰戈尔对民族主义的尖锐批判中,出现了一种呼吁构想一个自己的祖国,这是一种非主权的自我塑造实践;这种植根于地方的全球形式让人回想起东孟加拉作为诗歌、意识形态和物质可能性的场所。泰戈尔祖传土地所在的农村东孟加拉,始终处于泰戈尔对家和其后殖民可能性的政治构想的前沿。”
在孟加拉国的独立斗争中,“拥有”泰戈尔依赖于这些历史联系。或许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政治精英们觉得他们正在实现泰戈尔只能想象的可能性。他的诞辰提供了一个机会,让人们考虑这个“可能性之地”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其进步潜力。
在这个考察中,关键的不是孟加拉国人民是否完全按照他的著作行事,而是他那种打破教条和严格规则的精神——尽管往往是以安静的方式——是否激励了为一个民主的孟加拉国而持续斗争。